姓名:黎汉基
系别:政治科学系
职称:教授
学位及授予单位:学士,香港中文大学
硕士,香港中文大学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
博士后研究:“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1–2000.12)
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研究所(2001.1–2003.2)
学术特长:中国政治思想史,经典研究
电子邮件:lpslhj@163.com
近期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穀梁》政治伦理探微”(14FX030)
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春秋穀梁传》礼学思想研究”(20BZX046)
代表作品
一、专书
1.《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战后台湾,1919–1969》,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27.6万字。
2.《社会失范与道德实践:吴宓与吴芳吉》,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25.2万字。
3.《混沌中的探索:殷海光的思想困境》,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22.3万字。
4.《〈穀梁〉政治伦理探微:以“贤”的判断为讨论中心》2册,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87.0万字。
5.《〈经学通论〉辨证:以皮锡瑞〈春秋〉改制思想为讨论起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年,38.2万字。
6.《门户以外:〈春秋〉研究新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25.3万字。
二、期刊论文
1.《跋胡适给雷震的一封信》,《新亚书院历史系系刊》第9期,1995年5月,第69-73页。
2.《殷海光思想的困境》,《新亚书院历史系系刊》第9期,1995年5月,第118-131页。
3.《徐复观现刊著述中排印漏误的问题及补正》,《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20期,1995年12月,第45-76页。
4.《殷海光与胡适》,《学术集林》第9期,1996年12月,第217-245页。
5.《唐君毅书简系年献疑补订》,《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27期,1997年9月,第117-164页。
6.《殷海光与〈中国文化的展望〉》,《学人》第14期,1998年12月,第557-605页。
7.《难为知己难为敌:略论徐复观与殷海光的关系》,《当代》第141期,1999年5月1日,第46-59页。
8.《吴芳吉早年事迹考述》,《大陆杂志》第103卷第5、6期,2001年11月15日、12月15日,第39-48、8-26页。
9.《民主政治价值之衡定:从劳思光教授的一场论战为中心》,《无涯理境:劳思光教授的学问与思想》,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第245-257页。
10.《牟宗三的政治理念与其对黑格尔历史哲学之省思》,《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哲学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第173-199页。
11.《道德理想的失落:跋〈学衡〉的一封私函》,《史学传薪:社会、学术、文化的探索》,香港:中华书局,2005,第293-306页。
12.《“善未易明,理未易察”:重谈“自由与容忍”论争》,《鹅湖月刊》,2005年10月,第55-64页。
13.《殷海光思考方式析论:兼论方法论万能的心态对文化认识的限制》,《鹅湖月刊》第372期,2006年6月,第16-25页。
14.《有关张居正及宰相制度的论衡:重谈钱穆、徐复观的一场论争》,《新亚学术集刊》第19期,2006年10月,第599-615页。
15.《言行之间: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世变下的道德实践》,《思想家》第2辑, 2006年11月,第342-348页。
16.《吴芳吉的儒学实践》,载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6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781-792页。
17. 《中国控烟政策的问题及挑战》(与郑婷茹、郑芸芸合撰),《中国公共政策‧2009年卷》,白钢、史卫民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第231-248页。
18.《民国时期广州药物规管政策变迁(1921–1936)》,《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第239-256页。
19.《权变的论证:以〈春秋〉祭仲废立事件为研究案例》,《8722太阳集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138-149页。
20.《徐复观与胡适》,《胡适与现代中国的理想追寻:纪念胡适先生120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潘光哲主编,台北:秀威信息科技,2013年,第74-101页。
21.《儒家的权利观念?──疑难与反思》,《天府新论》2015年第5期,第77-84页。
22.《移民、疆界与公民身份——以戴维•米勒的观点为讨论中心》(与黄佩璇合著),《开放时代》2015年第6期,第146-157页。
23.《让国的争议:以〈春秋〉季札叙事为研究案例》,《现代哲学》2016年第3期,第115-19页。
24.《“权”的归属——以〈穀梁传〉祭仲废立事件为例》,《国学学刊》2016年第4期,第46-67页。
25.《复仇的限制——从〈穀梁传〉的政治观点看》,《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1期,第67-72页。
26.《父命抑或王父命?——从聩辄争国事件看儒家政治伦理的发展》,《8722太阳集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120-129页。
27.《以〈公〉解〈穀〉之谬——近代经学史一个被忽略的片段》,《中州学刊》2018年第4期,第94-100页。
28.《贤与得众——〈穀梁传〉“卫人立晋”释义》,《政治思想史》2018年第3期,第1-14页。
29.《陈澧〈东塾读书记•春秋三传〉析疑五则》,《新经学》第3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73-187页。
30.《孟子已明言“大义”和“微言”吗?——论皮锡瑞对〈孟子〉的错误解读》,《哲学动态》2019年第7期,第77-85页。
31.《重审“经史之分”——检视皮锡瑞对〈春秋〉和〈左传〉的定性》,《中州学刊》2019年第12期,第118-124页。
32.《皮锡瑞〈春秋〉经传“借事明义之旨”辨非》,《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2期,第33-39、70页。
33.《门户是否必要?——〈春秋〉研究与中国哲学》,《现代哲学》2020年第4期,第133-38页。
34.《辨析“〈春秋〉为后王立法”——审视皮锡瑞〈经学通论〉的论证》,《政治思想史》2020年第2期,第71-88页。
35.《重谈“〈春秋〉素王之义”——解读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国经学》第26辑,2020年8月,第169-181页。
36.《汉宣帝立〈穀梁〉事述说》,《新亚学报》第37卷,2020年8月,第101-162页。另转载于《新经学》第5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87-138页。
37.《皮锡瑞驳杜预〈集解〉之非──围绕五十凡例的理解》,《新经学》第6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03-128页。
38.《“孔子出而有经之名”驳议——皮锡瑞〈经学历史〉的论证问题》,《文史哲》2021年第5期,第120-28页。
39.《〈孟子〉〈穀梁〉大义相通论》,《新经学》第10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76-188页。
三、评论文章
1.《拒绝平庸的思想斗士:怀念朱维铮先生》,《怀真集:朱维铮先生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97-304页。
2.《见证时代 回归学术──简说皮锡瑞的经学史》,《光明日报》2021年12月11日。
四、编注
1.《徐复观教授出版著述系年》,《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6、17期,1994年12月、1995年3月,第49-77、55-77页。
2.《徐复观致屈万里佚书十九封》,《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22期,1996年6月,页103-115。
3.《读史存稿》,香港,学峰文化,1998年,共19万字。
4.《徐复观杂文补编》六册,与李明辉合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1年,共220万字。
六册名称如下:
《徐复观杂文补编(一)学术思想卷(上)》
《徐复观杂文补编(二)学术思想卷(下)》
《徐复观杂文补编(三)国际政治卷(上)》
《徐复观杂文补编(四)国际政治卷(下)》
《徐复观杂文补编(五)两岸三地卷(上)》
《徐复观杂文补编(六)两岸三地卷(下)》
5.《徐复观家书集(1963-1981)》,与曹永洋合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1年,共23万字。
6.《牟宗三先生全集》其中五册,台北,联经,2003年,共110万字。
五册名称如下:
《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7册)牟宗三先生译注集》,与李明辉合编
《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4册)时代与感受续篇》,与陈德和合编
《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5册)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上)》,与李明辉合编
《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6册)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与李明辉合编
《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7册)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与周博裕合编
7.《劳思光先生著述系年重编》,《无涯理境:劳思光教授的学问与思想》,与刘国英合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3-338页。
8.《李春生著作集》五册,与李明辉、黄俊杰合编,台北,南天书局, 2004年,共126万字。
五册名称如下:
《李春生著作集(第1册)东西哲衡、哲衡续编》
《李春生著作集(第2册)主津新集》
《李春生著作集(第3册)民教冤狱解、民教冤狱解续编补遗、宗教五德备考、圣经阐要讲义》
《李春生著作集(第4册)东游六十四日随笔、天演论书后》
《李春生著作集(附册)李公小传、传记资料、相关大事年表》
五、翻译
1.《时间中的政治:历史、制度与社会分析》,[美]保罗•皮尔逊著,与黄佩璇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共20.9万字
2.《历史地研究政治理论:昆廷•斯金纳访谈》,[英]拉娅•普罗霍尼克编著,与黄佩璇合译,《政治思想史》2014年第1期,第167-182页。
3.《政治中的历史与幻觉》,[英]雷蒙德•戈伊斯著,与黄佩璇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共16.0万字
4.《对话当代政治理论家》,[英]加里•布朗宁等主编,与黄佩璇合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共32.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