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李泉:请教盟约神学与美国联邦主义精神

发布人:太阳集团tyc8722

    我们李泉老师与博雅学院杨砚老师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请教盟约神学与美国联邦主义精神》,近日发表于《汉语基督教学术评论》(Sino-Christian Studi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ble, Theology and Philosophy)上。该刊是汉语哲学与宗教领域的权威期刊之一,目前获得A&HCI、ACI、ATLA等多项国际学术索引收录。

    本文以美国联邦政治理念为讨论对象,通过回溯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联邦主义的论证逻辑与进路,指出前两者未能充分解释作为美国立国根基的政治理念之源头,后者虽然找到了美国联邦体制与犹太—基督教传统之间存在的亲缘关系,却忽略了近代清教中盟约神学的政治维度。为此,两位作者尝试归纳出了一套论证北美清教社会中联邦主义政治理念起源的修正方案。首先,构成社会存在基础的个人是一个有道德自律和能动性的主体,他需要追求与他人的联合并习惯承担责任;其次,社会的秩序源于个人自觉遵行其与其伙伴相互之间签订的伦理契约,契约内容指向一个完善的道德共同体;与此相关,社会关系主要由成员之间的伙伴或兄弟友爱构成,由此生发出一种彼此服侍和志愿服务的互助机制;最后,公共权威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公共服务,每一个成员都需对公共事务负有责任。简言之,盟约神学培育了愿意投身于教会和政治共同体的信徒,透过他们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为美国独具特色的联邦主义奠定了深厚的信仰基础。换言之,“自我管理”(自治)与“共同管理”(共治)二者共同形成了联邦政治理念真正的源泉。

    本文同时指出,北美历史上的清教社会并非因此是完美的。事实上,他们奉行了一种所谓的神权政治体制,经常由教会成员垄断政治决策的权力。此外,因着对「神圣共同体」的认同和热爱,清教社群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排他倾向,常常动用严酷甚至残忍的手段对待不同教派的异见人士。他们认为一个不能证明自己得救的人或信奉其他教义的人如果被赋予了重大的决策权,就意味着共同体开始走向解体和毁灭。威权统治和宗教不宽容是与上述的盟约精神相背离的,这值得学者们在考察北美清教的宗教与政治历史时引以为戒。

    两位作者最后认为,虽然自北美殖民地后期清教运动走向低迷,人们的政治生活也日趋世俗化,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盟约精神的衰落。事实上,由圣徒根据盟约组成的教会继续充当了个人自治与合作治理的载体。随着教会的延续,带有清教精神的美德得以存留下来并在公共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托克维尔之所以看重宗教在民主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上述观察。教会作为自治社团,通过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自由的习惯,在抵御政府侵犯公民自由方面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继承了清教精神的后辈们抱着彼此委身在同一个上帝旨意之下的坚定信念,代代相传,致力于营造一个更加自由、更有道德感和正义感的社会。从建国初期《权利法案》的制定到二十世纪《民权法案》的完善中,都可以看到这一股宗教精神的持续推动力。 正因如此,神学家理查德德?尼布尔的评论可以看作是本文观点的出色总结:「这是一个在上帝之下民有、民治和民享的政府,它不是在社会的自然状态下使一个人自动成为社群的成员,而是透过其道德的承诺,才承担起一个公民的责任,使其与追求自由的努力紧紧连接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