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比较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2025)顺利召开

发布人:赵旭英

       2025年4月11-12日,由太阳集团tyc8722、8722太阳集团社会科学学部、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共同主办,太阳集团tyc8722、8722太阳集团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和《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承办的比较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2025)在8722太阳集团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8722太阳集团等多所高校近30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广东、四川等地的党委政府部门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共设3个主题研讨、1个圆桌论坛和1个青年论坛。参会嘉宾从比较研究的视角研讨了地方治理体系结构、运行机制、能力建设等相关议题。

会议现场

       4月12日开幕式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廷惠教授对研讨会的召开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指出在数字治理时代,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加强学术交流与构建学术共同体尤为重要。此次研讨会有利于凝聚智慧,推动“一地之计”升华为“一国之策”。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肖唐镖教授对以往三届研讨会进行了简要回顾,并期待与会师生从不同时空维度展开比较研究,产出优秀的学术成果,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8722太阳集团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太阳集团tyc8722肖滨教授阐述了会议由来,向参会同仁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太阳集团tyc8722院长、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谭安奎教授表达了对会议合作单位的感谢,强调比较地方治理研究是大国治理的要义,需要不断更新问题意识、研究场景和研究方法等以推动研究。太阳集团tyc8722院长助理王清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嘉宾致辞

       第一个主题论坛的议题是“地方治理体系与结构”,由《新华文摘》杂志社胡元梓编审主持。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杨雪冬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地方治理研究的理论化路径》。杨教授指出,地方治理研究的理论化包括:假设出发点是人性或理性、现实前提是时间或空间、基本前提是统一化或赶超化、形式是解释或实证,理论来源是内生或借用,并进一步阐述了以行动者为中心、行动者-结构关系、通过分层展开研究、截面研究法等四种主要的理论化路径。最后,杨教授强调地方治理研究的理论化的过程要超越纷繁复杂的地方经验和整体性官方话语,既要敬畏理论,也要超越理论。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肖唐镖教授以《重回制度和体制分析的核心议题》为题进行演讲。聚焦如何理解与解释地方治理中的新现象这一议题,肖教授认为既有的理论主张呈现碎片化、技术化与枝节化,因而提出基于包含体制内、外权力关系的复合维度,构建政治权力结构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肖教授围绕地方治理权力上移的主要特征、运行逻辑和形成动因等进行论述,强调地方治理的研究应当重视制度和体制分析。

       太阳集团tyc8722肖滨教授作了《为何“科技六小龙”产生于杭州而非广州——基于地方治理创新的比较》的报告。报告分析浙江省何以形成“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提出“三元动力结构”分析框架。该框架是指由政治压力、经济动力和社会助力构成的动力源,经由“民评”“民议”“民呼”三重机制,形成法治与服务这两类公共物品,最终作用于营商环境。运用这一框架,肖教授对浙江省的地方政府政府行为进行分析,并引入赫希曼在《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中的观点进行理论对话。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周旺教授发表了关于《嵌入与依赖:自上而下的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讲,提出当前城市治理出现了三大主要趋势,分别是基层自治向社区治理转变、社区党建向党建社区转变、群众自治向党员群治转变。在此基础上,陈教授介绍了上海卢湾区五里桥街道“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双向认领”与杨浦区五角场街道“一网多格”项目的运作过程以及由此取得的成效,并辩证反思了党组织有力嵌入后基层治理形成的组织依赖问题。

       在评议与交流环节,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郎友兴教授肯定了四位发言人的研究的独特价值,并从个案研究的典型性、理论的局部解释力等方面对上述研究进行了评议。与会嘉宾就如何平衡常识和理论之间的关系、理论建构、广州与杭州营商环境的成因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主题研讨1:地方治理体系与结构

       第二个主题研讨的议题是“地方治理机制与执行”,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杨雪冬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郎友兴教授以《回到科层制与一统体制再回思地方治理:以基层治理负担为例》为题,将科层制的科层理论和大一统的条块理论相结合,从纵向、横向和立体维度剖析了科层制的结构差距如何导致基层治理负担。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尹利民教授作了《党政统合与差异协同:基层“双轨互嵌”动态调适治理——“小马拉大车”何以可能的新解释》的分享,通过扎根理论将“小马”拉动“大车”的实践逻辑概括为由党政统合下的目标聚合与资源统合以及弹性权责网络下的差异协同所构成的“双轨互嵌”治理体系。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慕良泽教授分享的题目是《从“象征性执行”到“共识执行”:“高模糊-高冲突”政策有效执行的内在逻辑》,研究在理查德·马特兰德的“模糊-冲突”模型中加入“政治压力”和“执行资源”两个要素,探究了基层政府在修建邻避设施过程中的执行行为的变迁逻辑。太阳集团tyc8722张紧跟教授展示的研究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中的激活社会》。研究基于政党激活社会的分析框架,以广州市Z街道“一社区一品牌”建设为例,揭示了基层如何通过激活社会内生自治力量和资源,实现治理创新从点向面发展。

       在点评与交流环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周旺教授就四位发言人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研究贡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评议。随后,与会师生与发言人围绕基层治理负担的根源、党建引领的目的和功能、古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差异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主题研讨2:地方治理机制与执行

       12日下午,圆桌论坛“比较地方治理实践”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吕普生教授主持。

       围绕“地方治理如何有效激发社会内生活力”这一议题,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道党工委书记庄婷婷、四川省德阳市城乡基层治理促进中心王俊主任、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人民政府的黄泽鹏副县长(挂职)等三位党委政府部门的嘉宾分别结合各自所在地区的治理实践进行分享,探讨了设立“善治微光”项目以促进老城区微改造、探索“村规民约+积分制+数字化”的治理模式、多措并举激发对口帮扶单位内生动力等经验做法。

       在自由交流环节,与会师生与三位嘉宾围绕集体行动中的激励机制、基层治理单元的变化、东西部地区治理差异和资源匮乏下如何有效推进基层党建等重要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产生了思想火花的碰撞。

圆桌论坛“比较地方治理实践”

       第三个主题研讨的议题是“地方治理的网络结构”,由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尹利民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张大维教授汇报了和合作者王笑笑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拉美地方适应性协商治理的双重模式及比较——巴西和哥斯达黎加乡村治理考察》,基于适应性治理和协商治理理论,构建共识-机制-行动的分析框架,对跨国案例的协商治理进行比较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叶贵仁教授展示了和合作者胡冬梅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组织重构异质性的逻辑》,构建“制度-行动”分析框架,对G省三个镇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行横向比较,揭示组织重构异质性的三重逻辑。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吴倩教授作了关于《古代乡村治理研究的三种路径论析——从政治学、史学、哲学视角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享,展现了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中乡村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林雪霏教授分享的题目为《赋能经纪: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新角色及其结构环境》,提出“赋能经纪”,分析外源型社会组织及其形成逻辑。太阳集团tyc8722王清教授与合作者唐银彬博士研究生分享的主题是《链接网络: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绩效差异及其解释》,研究发现链接网络是影响不同社区治理绩效的关键因素,分析三种不同的网络形态,探讨了链接网络影响社区治理绩效的中间机制。

       在点评环节,太阳集团tyc8722张紧跟教授肯定了跨国、跨区域和跨学科的多维比较有利于促进知识生产,但同时也从概念发展、理论对话、学科融通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与会嘉宾围绕如何开展古代地方治理比较、资源禀赋与党建的关系等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主题研讨3:地方治理的网络结构

       4月11日晚,研讨会开设青年论坛。上半场论坛的主题是“地方治理的纵横比较”,由《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张祥梅编辑主持。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冯川副教授以《村级治权集中化现象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浙东、粤东、鄂中三地农村的田野调查》为题,基于多案例比较,探究了村级治权集中化和治理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Jean Christopher Mittelstaedt助理教授作了题为How Should We Theorize China's Local Governance? Rethinking Western Frameworks的演讲,从学术谜题、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为构建中国地方治理理论提供了洞见。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刘玲斐副研究员汇报了《策略性嵌套:基层党组织作为制度工具》,揭示了某省Z产业园区如何通过园区党委的制度设计,以“策略性嵌套”摆脱治理的“孤岛现象”。

       在评议环节,太阳集团tyc8722张雪帆副教授从如何更好地融合不同研究视角、跨越国家的差异性、增强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点评。

青年论坛

       下半场论坛的主题是“地方治理机制及其影响”,由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刘玲斐副研究员主持。

       太阳集团tyc8722彭晓旭博士后以《机制体制化:基层治理“创新悖论”的一种理论解释》为题,提出“机制体制化”的解释以理解基层机制创新现象及其正负影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颖博士分享了《被遗忘的群体:比较视角下农民职业退出与退休问题研究》,结合体面劳动、福利三角和社会保护理论,比较国内外老年人就业、养老等制度设计。太阳集团tyc8722硕士研究生陈世熠展示了《重组选拔:人事垂管改革与科层简化对干部选拔的重塑》,研究“省管干部、下管两级”改革后,干部选拔过程日益理性化的转变。

       在点评环节,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冯川副教授对三位学者的研究作出精彩点评,提出应进一步厘清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纳入区域比较研究视角等相关建议。

 

       4月12日下午,研讨会闭幕式由《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李超海副总编主持,他认为本次论坛有理有趣,精致又不失活泼,规范又带有创新,不仅在地方治理研究的议题、场域、内容、视角和方法等方面百花齐放,同时展现了对现实的洞见和关怀。

闭幕式嘉宾总结发言

       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肖唐镖教授表达了对本次论坛的两点感受,一是论坛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力,带来了丰富的新思想和观点,增强学术讨论的多样性。二是论坛形式多样,有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学术与实务相结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杨雪冬教授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简要概括了开展地方治理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他强调,地方治理涉及多个政府层次、多元参与主体和多重治理目标,今后研究要从案例深描向多案例比较转变、地方研究向区域研究发展。8722太阳集团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太阳集团tyc8722肖滨教授对本次论坛的举办予以高度评价,并指出比较地方治理不仅要准确理解和辨析制度理念、政策话语与现实之间的区别,而且要注重研究的反思性,形成批判性思维。肖滨教授提出应持续深化比较研究,促进不同时空的理论对话,推进地方治理研究的长足发展。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