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何艳玲:三水:新能源示范应用开启绿色发展新路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4-03/06/content_7279649.htm
何艳玲
《南方日报》
三水:新能源示范应用开启绿色发展新路
“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针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昨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明确部署,其中,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成为重要的破题之道。
《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作者对中国在新能源革命开启的新经济模式寄予厚望。而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佛山市三水区作为有名的“珠三角绿肺”,近年来在产业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先行。尤其在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领域,以产业链的培育壮大绿色发展的竞争力,以终端应用为低碳城镇化建设破题,逐渐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能源示范应用新路。
去年底,三水获颁全国首批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试点;今年初,国家能源局公布首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名单,三水再度入选,成为全国少数兼具两项新能源示范试点的县级区。如今,三水的光伏产业迸发出旺盛的复苏生机,而作为新能源城市示范核心的三水新城也在加快推进分布式太阳能、水源热泵等的应用建设。与此同时,三水的经验也在今年推广至佛山其他区乃至云浮等城市,这成为后工业化时代广东绿色突围的一个缩影。
昨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吹响了绿色发展、能源变革的号角。报告除了提出新能源要“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更强调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为生态文明建设破题。这在千里之外的广东引起了高度关注。
在中国的新能源版图中,广东虽属“后来者”,但经济先发所带来的产业和城市应用潜力,让其新能源发展前景不容小觑。这一点,在位处广佛肇经济圈地理中心、一直坚持绿色发展的佛山市三水区,表现尤为明显。
公开资料显示,自引入第一家光伏企业起,三水即开启了从“三高一低”的传统产业向低碳节能的新能源领域转型的探索。经过5年的探索,三水已成功培育出名列全国前三的光伏龙头企业爱康太阳能,并打造全省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同时更跻身全国首批分布式光伏示范区和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名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能源示范应用的尖兵。
目前,三水在吸取其他地区前一轮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致力于以终端应用撬动区内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发展,同时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挖掘对智能电网、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应用。这种将产业和城市融合的新能源链式发展思路,在地方新一轮绿色发展大潮下颇值关注。
终端应用带动三水光伏“逆袭”
尽管国内的光伏产业依旧处于“乍暖还寒”的复苏阶段,但业内普遍认为,今年将是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在爱康、保威太阳能等三水的光伏企业身上,更表现出强劲的“逆袭”之势:爱康今年订单已经排满;从事安装工程的保威太阳能去年业绩也逆市增长300%。
作为全省较早切入新能源领域的地区,三水以光伏为突破口,在短时间内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唯一的“太阳能战略新兴产业基地”,然而,受欧美“双反”、产能过剩等问题困扰,在全行业陷入寒冬之时,三水也未能幸免,龙头企业爱康曾一度面临银行收紧信贷的风险。
庆幸的是,就在深陷泥潭之前,三水已提前探寻突围之路。“原来园区侧重引进生产制造的企业,后来受国内外形势影响,园区预见到光伏产业的危机,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三水区副区长、三水工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乐绍才表示,经过新一轮发展的战略考量,园区决定以光伏示范应用作为突破口,引进了保威等产业链下游企业,以终端应用带动起上游环节发展。
目前三水已形成晶硅生产、支架、边框、系统集成、工程安装等一条比较完善的产业链,爱康在佛山市和三水区的关心支持下,已解决银行收贷问题,现进入全国晶硅电池片生产企业前三行列。随着光伏终端市场大门的打开,三水乃至佛山的光伏产业也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吸取了前一轮光伏发展对国外市场过分依赖的教训,三水一直致力于深耕光伏产业的终端应用环节。去年8月,三水工业园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3年内建成装机容量130兆瓦,位列全国第六。目前已建成13.5兆瓦,有8.7兆瓦项目已并网发电,在建项目46.3兆瓦,相关企业近20家。
与此同时,三水还在国家光伏电价补贴的基础上,创建出多方参与共赢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为推动光伏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探路,目前该模式已引起国家能源局的高度关注。
新能源综合应用打造低碳节能之城
除了加快相关产业的延伸和布局外,在新型城镇化提速的背景下,三水也致力推动新能源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让城市生活更绿色。
在三水的130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中,其中有20兆瓦就是用于公共建筑和打造全省最大的光伏社区。今后三水工业园的住宅、商业服务业设施、邻里中心及保障性住房等建设,也将应用上分布式光伏设施,打造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同时,利用现有“三旧”改造项目,建设居民自用的结合分布式光伏应用的二类住宅,普及清洁能源的使用。
目前,园区已建设完成乐平镇政府和园区管委会等首批公建设施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点,其发电系统的总装机容量为78千瓦,年发电约7.8万度,可满足25%的政府办公用电。
此外,三水新城作为三水未来城市中心、“国家新能源城市”核心载体,按照规划,除了应用绿色建筑外,还将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地热能和太阳能,打造低碳节能之城。
据介绍,三水新城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利用水源热泵原理可以把能量提取出来进行集中供冷供热。据调查,新城启动区的地热能最大可为5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供冷和16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供热。其中,正在建设的水轴核心区的公共建筑将作为首个新能源利用示范片区。
目前,三水已经拥有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的试点资源,以及爱康和保威等新能源的产业基础,并逐步探索出一套可持续的运营模式。三水区委书记苏伟波表示,接下来将考虑进一步整合产业链资源,发挥原有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实现绿色崛起。
纵深
园区经济做大发展“金山银山”,临湖造城重兴“绿水青山”
解码三水产城互动的“绿芯”战略
新能源领域的先行先试,只是三水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2003年确立“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园区兴业”的核心战略后,三水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10年间,地方生产总值从最初的仅破百亿到去年接近850亿元,成为强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被划定为不开发区的云东海、南山,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也为三水的绿色崛起涵蓄了充足的“环境资本”。
如今的三水已成为知名的“广佛肇绿芯”、全国唯一的富裕型长寿之乡,并朝着千亿县域经济体一路快跑。作为“后起之秀”的三水,是如何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优良的生态底色?在如何处理产业、城市、环境的发展“金三角”关系上,三水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关注?
产业入园蓄积绿色崛起“生态资本”
三水,因北江、西江与绥江三条水系的汇流而得名。在以制造业重镇佛山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其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国内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
借鉴了其他地区早期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三水于快速工业化启动之初,就没有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粗放式发展老路,而是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入园”。“通过园区推进工业化是三水的一大特点和优势,现在看起来这条路子是应该坚持的。”正如8722太阳集团教授袁奇峰所言,三水通过“产业进园”,有利于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工业污染物得以集中收集和处理,也为更好地保护环境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镇街的分工错位,三水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早在2008年,三水就将云东海街道、南山镇等区域划定为不开发区。经过近年来的生态景观恢复,云东海已重现7000多亩大湖水光潋滟的胜景;而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的南山,更成为佛山首个“中国绿色名镇”。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生态文明因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而备受关注,未来守住生态环境底色的地区或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环境既是成本也是资本,三水环境资本未被透支,在今后城镇化发展中的优势会更突出。”太阳集团tyc8722教授何艳玲表示。
“内提外引”迸发产业绿色竞争力
坚守生态环境,并不意味着放弃发展。事实上,三水在快速工业化初期,也进行了一系列发展探索,也不可避免地引入了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为加快自身的转型,近年来三水通过“内提外引”,逐步探索出一条后发崛起的产业发展路径。
“一方面继续坚持大招商和招大商,引入优质产业‘外核’,以优化三水的整体产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政府服务,推动平台、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的集聚,促使本土民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自我提升,激发产业‘内核’活力,从而强化产业‘内核’与‘外核’的融合发展。”苏伟波说。
北汽福田华南总部基地、苏宁华南电商运营中心、海尔创新产业园、三全食品华南总部……近两年来,一系列国际国内500强的重磅项目扎堆进驻,让三水内在的产业结构得以逐步优化提升,所形成的汽配、电子电器、新能源、食品饮料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新兴产业链条也渐趋丰满强健。
近年来,三水在产业园区开展的循环经济试验,也让其GDP增长更具绿色竞争力。目前水都食品饮料基地已成为省市共建循环经济的试点;以纺织印染、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大塘工业园,通过中水回收和统一锅炉为园区内企业集中供水、供气和污水处理。园区的纺织名企佳利达更成功转型为环保运营商,并开始对外掘金环保产业新“蓝海”。
“新城新区”探路产城人融合发展
在探寻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最大公约数”的同时,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也逐步推演至正在加速的三水城镇化建设。
随着规划滞后、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凸显,三水的城市现状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愈发不适应。出于对长远发展空间的考量,三水决定将城区北拓,依托3000多亩森林和7000多亩云东海湖,临湖建城,借现有山林水都的自然优势,以“南国水都、水秀荷香”为定位、以水轴为特色,构筑“山-湖-岛-城-江”生态城市设计,真正让居住在城市里面的人“望得了山、看得见水、记得起乡愁”。
三水新城定位为三水新城市中心、新产业服务中心、新生态宜居中心,将致力于服务周边西南、乐平、南海狮山等国家高新产业园区,通过高标准建设推动三水从“产城割裂”向“产城互动”发展,加速产业、城市、人才的融合。
“只要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自身发展定位去完善相关配套,使居住于此的人能过得舒适、生活得便利、生产生活的成本性价比高,高端人才也会随着高端产业、优美居住环境向着新城集聚。”对于三水城市的未来,三水区长陈英文如是展望。
评论
打开一扇窗 还你一片天赵进
环境值钱吗?面对这个问题,相信多数人会给出肯定的答案。然而,环境到底有多值钱?估计很多人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那么,环境怎么样才能更加值钱?这就更让人困惑了。
将这些问题放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看,有助于我们得出一些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的升格,地方也迎来了关于新一轮绿色发展的热潮。在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珠三角地区,坊间更是有着“环境比土地更值钱”的感慨,这在珠海、三水等城市,表现尤为明显。
以三水为例,其在第一波工业化浪潮中的坚守,为此后的“绿色崛起”奠定了“环境资本优势”,即便工业总产值和经济总量近年来保持着双位数的高速增长,但“青山仍在、绿水长流”的局面并未被打破。这也使得三水收获了“珠三角绿肺”的美誉,更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富裕型长寿之乡”。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绿色发展态势能否持续下去?此前所积累的生态环境优势,又会否被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所打破?在新一轮绿色发展大潮下,包括三水在内的众多城市若想赢得区域发展新机,必然要在这两道难题上取得突破。
新能源,为这一场新的区域竞争提供了突破口。
实际上,在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出炉前夕,地方政府就嗅到了其中的机遇。这一点,从此前各地竞相上马的光伏项目便可窥见一斑。然而,地区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对滞后,以及并网、外销、应用等关键节点的制约,使得光伏产业在近两年内经历了从一片朝阳到哀鸿遍野的“生死历练”。由此带来的教训也异常深刻:缺乏应用根基的新能源,犹如无源之水!这不仅值得新能源产业界深思,更值得政府深思。
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思路指引下,从目前国家出台的电价补贴、融资等新能源扶持政策来观察,今后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将进一步强调遵循市场规律发展,尽量减少政府的“有形之手”,而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去激活新能源产业化的各项要素。
这让三水新能源发展的“开窗模式”具备了更高关注价值:一方面,三水强调的是规划而非直接干预,其从产业和城市升级等方面,为新能源“打开一扇窗”,构筑其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规划引导,以终端应用的下游带动产业链的上、中游环节,实现新能源产业链的自我良性循环;此外,遵循市场规律,引导促成佛山市综合能源有限公司、爱康太阳能等多方出资成立投资公司,同时引入银行、保险等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破解企业投融资难题,真正形成发电系统制造商、科研机构、电网运营商、金融及保险机构、电力用户、屋顶业主等共同参与、利益共享的生态圈。事实也证明,这种模式已在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获得不少成功的经验。
在此思路下,三水的新能源之路将有望打破政府单一推进的模式,在城市模式、社会模式和经济模式中寻求到契合点,以此形成城市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共振与循环,最终成为三水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诚如本地一位企业家所言:“为我打开一扇窗,我还你一片天。”这是新能源的前景所在,也是三水未来的空间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