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陈天祥:“敢于革自己的命”,政府职能转变在路上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zz/281/content/2018-05/28/content_182042823.htm
在广东,政府职能转变从来不乏大胆解放思想的“全国率先”,而“将改革进行到底”也不是一句空话,它已经成为广东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改革开放40年来,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成为广东改革开放的主线任务之一。
在广东,政府职能转变从来不乏大胆解放思想的“全国率先”,“将改革进行到底”也不是一句空话,它已经成为广东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主旋律、最强音。
“24小时内答复”
1987年4月29日,这一天的《汕头特区报》上“24小时内答复”的口号以醒目的大标题在头版头条刊登出来。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明确规定,各职能工作部门对外商咨询的问题,应在24小时内作出答复。这一举措在当时的国内属于首开政府机关对企业服务承诺制的先河。
在太阳集团tyc8722公共管理学系教授陈天祥看来,这是政府在职能履行方式上从“管控者”向“服务者”的转变。
在《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一书中,时任汕头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刘峰回忆了这一激动人心口号的诞生。
事情缘起于1987年4月28日,因为电梯工态度生硬、职工乱停单车、机关办事拖拉等事情,较早来汕头投资设厂的港商——锦龙织染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锡谦投诉到《汕头特区报》。
陈锡谦直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要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同时要引进现代化社会的服务和效率。“特区管委会能不能提出‘24小时内答复’的口号?如果行政机关带头这样做,特区的服务和效率将会有很大的改善”。
当天,汕头特区管委会通过讨论,决定开展“24小时内答复”的活动。第二天,《汕头特区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相关报道。
陈天祥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改革开放早期,广东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围绕吸引外资做改革,集中在下放外资项目的审批权限。
“24小时内答复”成为汕头特区金字招牌,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88年来汕头投资的客商总量,等于之前几年的总和。
率先推进行政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际上属于交叉进行的。”陈天祥指出,广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分为1978—1992年、1992—1998年、1998—2011年、2011年至今这四个时间段。
“时间步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下放权力,扩大企业权限,减少政府的管理。”陈天祥指出,在这一阶段,顺德实施了力度最大的机构撤并手术,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而这次改革被外界称为中国大部制改革的萌芽,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大部制改革”。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顺德时谈道:“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下去。思想要再解放一点,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要再快一点。”借此契机,顺德大胆提出要进行党政机构改革。
随后的当年2月,顺德成为全省综合改革试验县;3月,国务院批准顺德撤县建市;9月,广东省政府《关于支持顺德市开展综合改革试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问题的批复》,进一步明确顺德为全省综合改革试验市,加大顺德的9项管理权限,特别是批准顺德拥有改革的“创制权”,让顺德在综合体制改革中掌握更大的自主权。
“1997年,深圳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全国首创的由地方政府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改革。”陈天祥指出,深圳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改革。改革后,深圳市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原有的审批事项由737项减为310项,原有的核准事项由371项改为321项。
向商事登记制度“开刀”
2012年,在深圳诞生了全国第一部新型商事登记法规。
事实上,这次重大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的利益,改革过程中难免面临一些质疑。
据时任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注册分局局长钟文回忆,那时出现几个疑问:政府相关部门能适应“谁审批、谁监管”吗?这项立法能通过吗?
2013年3月1日上午,当深圳市第一张新版营业执照准时发到企业代表手中时,这件经历种种困难和疑问的事终于干成了。
“在第三阶段,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力清理审批事项,创新审批方式的改革。”据陈天祥介绍,当时广东涌现出大批创新经验,比如,中山市成为全国首个探索全部审批项目上网的地级市,佛山市在全国率先建成四级电子政务专网,全国首创的网络问政样本“惠州样本”,等等。
“现在,更多的改革经验则是从广东自贸区内不断涌现。”陈天祥感叹,广东的营商环境也在改革中不断国际化、法治化。
以前海蛇口片区为例,挂牌三年来,片区注册企业从7.39万家增至16.86万家,日均增加80余家,企业数量占广东自贸区比重58.4%,占全国自贸区比重37.9%;截至2018年3月,前海蛇口片区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58项,即平均3天左右就推出一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