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许长青:提升大学联盟层次 打造大湾区新引擎
一流的湾区需要一流的大学支撑。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之间的合作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湾区内大学合作仍然存在着体制与机制、资源与实力,以及文化与价值等方面的多重差异。为了更好地履行大学使命,全面服务并推动湾区建设发展,三地高校、政府机构、企业需要多方合作,创新湾区大学合作新模式,为湾区建设打造强有力的新引擎。
20世纪中叶以来,为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成为各国政府投资的重要领域,广泛实施区域教育联盟成为高等教育合作制度创新的重要形式。20世纪50年代前后,美国逐步形成了四大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组织,有基于近邻性而形成的区域高等教育联盟,还有跨州或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联盟。欧盟从“博洛尼亚宣言”到2010年欧洲高等教育合作区的建成,已建立起包括学生和教师流动、跨国研究、课程建设、学分转换、文凭认证等多方面的国际合作机制。笔者以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水平合作、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推动高校战略联盟的实施与发展。
一是,在粤港澳大学联盟的基础上打造各种专业子联盟,如超算联盟、图书馆联盟、教师教育联盟、精准医学联盟、空间科学联盟等。
二是,扩大联盟高校合作内容,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技创新等几方面不断提升合作层次。三地高校可订立特定的高校人才联合培养方案,着眼于湾区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互补、高度共享,推动学分与质量互认。围绕湾区产业布局和区域战略布局,构筑创新要素集聚的环高校创新创业科研圈,形成政府、市场、产业、高校、金融、企业、中介多种要素融聚的集成创新系统。建设创业服务孵化器,营造活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湾区产学研的深度发展。
三是,拓展联盟高校合作模式,推进多元融合。要积极把握好国家赋予湾区的改革权限和支持,明确供需要求,寻找、设计促进各方共赢的制度供给体系。鼓励湾区高校之间开展更多2+2、3+1联合学位、暑期课程学分互认等开放培养项目。推动产学研融合,组建“政府-高校-企业”共同体,切实加快技术转移,孵化出湾区建设所需的高新技术企业。
四是,打造湾区大学集群,提升高等教育凝聚力和辐射力。在学生招收、教师招聘、课程设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教育教学集群。推进产业和技术研发深度合作,构建创新创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集群。加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边缘学科发展,共建高水平学科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