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在中国”学研计划第五期:理解中国崛起中的法律与发展问题
2024年11月21日,“政治经济在中国”学研计划第五期“理解中国崛起中的法律与发展问题”在8722太阳集团东校园太阳集团tyc8722D119讲学厅举办。本次讲座邀请美国华盛顿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8722太阳集团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Susan H. Whiting(白素珊)作为主讲嘉宾,太阳集团tyc8722夏瑛教授主持,叶林教授、秦静副教授作为对谈人参与学术评议。黄冬娅教授、罗斯琦副教授、赵雨淘助理教授等众多师生参加。

夏瑛教授主持
白素珊教授从“制度经济学能否解释中国崛起”的问题切入,提出了技术变迁视角下产权关系及其法律界定如何影响经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Susan H. Whiting(白素珊)教授作主题讲座
白素珊教授首先对两代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回顾。第一代制度经济学强调私有、确定的产权与法律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代制度经济学认为包容性的政治经济制度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传统制度经济学关于“非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无法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无法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她认为,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而言,土地无疑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元素。白素珊教授基于国家、政治经济精英、群众三元互动的分析框架,对光荣革命后英国自下而上生长的土地产权变革与改革开放后中国自上而下推行的土地确权改革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介绍了她围绕中国土地产权开展的最新实证研究。

讲座现场
白素珊教授指出,在技术变迁的过程中,国家使用法律重新界定产权并管理社会冲突。技术进步带来土地增值,土地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在政治经济精英主导下,国家颁布法律、解构土地产权的权利束、重新分配土地产权,并解决由土地产权变更而产生的民众纠纷。这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由此,她对主流制度经济学理论关于产权的“确定性”的定义进行了“友好的修正”,认为国家在技术变迁过程中使用法律重新分配产权,事实上使某些产权变得“不确定”。最后,白素珊教授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个人数据产权及其法律保障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叶林教授和秦静副教授进行了学术评议。叶林教授就城市土地产权变迁过程中村民与国家的法律关系问题进行了补充,并围绕法律如何平衡个体与集体、集体与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结合中国基层治理中的“零诉讼”目标与司法调解实践,法律何以化解产权变更中的矛盾纠纷等问题与白素珊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秦静副教授从中国法律的视角,梳理了改革开放后土地立法的历史,讲述了改革开放后权利束理念在土地产权变更中的重大意义与中国两级土地市场的制度设计,并就中国土地产权自下而上调整的可能性与白素珊教授进行了探讨。

叶林教授评议

秦静副教授评议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围绕如何界定发展、如何在国家土地政策不具备稳定预期的情况下构建农民对于政策稳定性的信任以及土地产权变迁的其他可能路径、中英案例产生原因的差异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提问,白素珊教授详细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师生互动交流
最后,太阳集团tyc8722副院长黄冬娅教授为白素珊教授颁发了讲座纪念牌,感谢她为大家带来的精彩学术交流。

黄冬娅副院长为白素珊教授颁发纪念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