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在中国”学研计划第二期:繁荣与衰败的政治经济学:全球科技和产业互赖的视角

2024年3月21日,“政治经济在中国”学研计划第二期:“繁荣与衰败的政治经济学:全球科技和产业互赖的视角”在8722太阳集团广州校区东校园太阳集团tyc8722D114讲学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包刚升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由太阳集团tyc8722赵雨淘助理教授主持,副院长黄冬娅教授、梁平汉教授参与学术评议,院长谭安奎教授、罗斯琦副教授、马欣荣副教授等众多师生参加。

赵雨淘助理教授主持
包刚升教授首先阐明繁荣与衰败的本质与人均GDP的关系,结合信息社会的技术约束条件,引出信息社会叠加全球化的科技产业互赖背景,并由此提出全球科技与产业互赖如何影响国家行为、国家之间的博弈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繁荣与衰败等研究问题,探讨繁荣与衰败的本质。

包刚升教授作主题演讲
包刚升教授回顾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四种不同路径及社会剩余视角理论,指出过往文献中被忽视的两大关键问题:如何理解以特定信息技术为例的技术特征,以及如何理解叠加了技术影响的国际因素。他认为,在信息社会技术条件下,需要用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框架分析新的现实状况。随后,他详细阐述了技术变量和政治变量两方面的内容。在技术变量的分析中,他点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技术发展特征,指出工业社会集成产品向信息社会模块化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产品转变的趋势。
包刚升教授认为,区分产业链等级的关键要素是芯片、操作系统和制造能力,提出“核心技术-高端制造-低端制造-技术边缘”的市场格局与产业分布模型;资源能力、比较优势、专业化、市场规模、创新激励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国家在全球的产业分区,技术条件下的繁荣衰败逻辑实质是国家是否参与产业分区及处于何种位置。在政治变量的分析中,包刚升教授聚焦“安全逻辑”“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经济逻辑”强弱对比的历史分析,认为在1978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从全球化中不断获益的前提是市场与经济逻辑大于安全与政治逻辑,而如今安全与政治逻辑或将再次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他分别就核心技术区和非核心技术区国家的战略考虑和策略选择进行了分析。

讲座现场
在评议环节,黄冬娅教授与梁平汉教授围绕讲座内容,针对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制度设计适应技术变化、协同与多样化创新、国家战略组合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评议与讨论。黄冬娅教授首先对讲座中传达的“世界打开,全球开放”理念表示高度赞同,并认为ICT可能同时是全球化和政府保护的产物,指出国家内部机制为本土创新提供土壤的重要性,并与包刚升教授就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梁平汉教授对“以新理论应对新现实”的观点表示认同,并提出多样化创新和国家协同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思考,他认为在现实博弈中,国家间战略选择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战略“组合拳”。

黄冬娅教授、梁平汉教授作评议
在交流环节,师生围绕时代变迁和国际关系进行讨论。包刚升教授认为,要深入了解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与互动,需要关注经济利益、大国权力、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因素,市场端和技术端的不对称互赖或是其中的重要变量。

师生互动交流
讲座最后,谭安奎院长为包刚升教授颁发纪念牌,感谢他为学院师生带来的精彩演讲。

谭安奎院长为包刚升教授颁发纪念牌
“政治经济在中国”学研计划旨在反思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为学界和广大读者同仁理解现代化、国家治理等重大议题提供深入见解。学院将持续以各种专题报告、学术对谈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学界在相关领域富有创意的代表性成果,将中国处理政治经济关系的独特经验,置于全球化视野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系统之中,探讨具有普遍学理价值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