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夏书章和他的儿女们(一)
夏书章,今年106岁,江苏高邮送桥镇人,中国MPA(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之父、中国当代行政学的主要奠基人;夏纪真,夏书章长子,今年76岁,中国航空航天工业无损检测专家、检测技术高级工程师。1992年10月,夏纪真与父亲夏书章同批获得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父子俩同批获此殊荣,这在全国空前,也成为教育部、航空航天工业部的美谈。
夏书章和他的儿女们(一)
厉萍
作为望衡对宇的小老乡,今年7月中旬,完成了30多年的愿望,到广州市8722太阳集团拜访了从老家高邮送桥镇西大街走出去的中国MPA之父、中国当代行政学的主要奠基人夏书章老先生。

左起:夏纪慧、夏书章、汪淑钧、夏纪梅 后排左起:夏纪康、夏纪真
巧的很,当天的拜访中,我们一行还见到夏老的大儿子夏纪真、大女儿夏纪梅和小儿子夫妇夏纪康、张晓穗。夏老的小女儿夏纪慧虽然在北京,但通过她哥哥姐姐们的介绍,我们也了解到了她的智慧人生和为国争光的风采。

夏书章老先生是位世纪老人,工作上他成果卓著,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生活上,他家风严格,身体力行,子女们个个自律自强,在各自的岗位上独当一面,均有建树,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夏老的一生是系列教材丛书,他的子女们也是一本本厚重的给人启发让人深思的诗书。
心系家乡的夏老

"你们知道我今年多大啊?106岁了,莫名其妙106岁了,哈哈……"一进夏老家,夏老幽默的自问自答,让我们一群有点拘谨的拜访者轻松起来。让大家惊叹的是,眼前的夏老感觉像70多岁。他还是照片上的模样,穿着深蓝色T恤,体态匀称,仔细看,白皙的脸上些许有些细小皱纹。夏老的大女儿夏纪梅教授介绍说,老爷子除了行动不便、听力下降外,其他的都还行。听说家乡来人了,今天早上6点就起床了。
考虑到夏老身体状况,长子夏纪真教授与我们此行联系人——夏老侄外孙、我的同学丁广辉电话相约时间时说,你们10点30分到我们家来吧。 9点半,夏教授又来电说,你们早点来吧,老爷子问你们啥时候到?已经问两三次了。接到此电话时,我的眼睛倏忽湿润了。我们住的酒店离8722太阳集团约10分钟路程,其实,此刻我们已经在来的路上,我们想着早点去,哪怕在他家附近转转。原来他与我们一样的心情,他也想早点见我们。他想知故乡事、想听乡音。
我被大家安排坐到夏老身边。“你是送桥的?”夏老亲切地望着我:“送桥变化大吗?我离开家已经很久很久,多少年没有回去了”。两句浓浓的乡音问话中,我看到老人眼中的欣喜又转为惆怅。
1919年1月,夏书章出生在高邮送桥镇西大街,弟兄四人,父亲是地方上小绅士,写得一手好字;母亲也知书达理。夏书章12岁那年,刚从送桥小学转到高邮城北小学(当时的高邮县立第五小学)读五年级时,30岁刚出头的父亲病逝,家中的顶梁柱倒塌。那年夏天,紧挨着高邮湖的老家又发生重大水灾,对家道中落的夏书章一家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一边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生活难以为继,一边是学习成绩一直优秀、渴盼知识的双眸。所幸的是,夏书章大家庭的长辈们对这棵“智苗苗”的教育培养很重视,夏母也毫不犹豫,不断变卖首饰支持夏书章的学业。从那时高邮县立第五小学、第一小学、扬州中学,到辍学在家、当代课小老师,到南京第一中学,再次辍学回高邮远离县城的乡下当代课小老师,又到兴化县中堡庄临时高中……战火纷飞年代里的夏书章,求学之路断断续续、坎坷艰难,但一直坚韧向前。
1939年,夏书章考入中央大学政治学系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中央大学已搬至千里以外的重庆。那时,交通极不方便,还要躲着战火。为了求学,夏书章历经千辛万苦。从上海到宁波再到江西,从江西到衡阳再到桂林,从桂林到柳州再到贵阳,最后到达重庆。一路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奔波近半年后,于1939年年底抵达学校,开始了新一段的追梦人生。
大学毕业后,夏书章找到了一份在私立学校教书的工作,也找到了相爱伴侣——大学同窗四年的同学汪淑钧。1944年初,婚后不久的夏书章考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凭着扎实的学识,他幸运地转入到美国哈佛大学立陶尔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肯尼迪政治学院的前身),攻读公共行政学硕士学位。取得硕士学位后,听闻抗战胜利,他“漫卷诗书喜欲狂”,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回国。自1947年开始,夏书章在8722太阳集团任教,以独立、严谨的学术精神引导着一茬又一茬的学子,同时,一直等待机会,为中国行政管理学摇旗呐喊。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送桥小镇听到了夏书章的名字,那时我18岁。亲朋好友们讲到夏老充满了自豪和钦佩,这是我们小镇亘古以来走出去的第一位名人乡贤。大家都知道他是8722太阳集团副校长,是他在《人民日报》的一声疾呼“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打破了30年中国行政学的沉寂局面,拉开了中国行政管理学重建和复兴的序幕。
发出疾呼声的那一年,是1982年,夏书章63岁了,但他不知疲惫四处奔波,做学术报告、开学术会议,小范围的讨论、大范围开课,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他与他的团队还率先出国考察、学习、做讲座,引起国外同行的刮目相看和赞叹。终于,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专业课开设了,接着与之相关学院的建立如雨后春笋,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家。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百年的辛劳追梦中,夏老肩负过众多职务,他曾任8722太阳集团教务长、8722太阳集团港澳研究所所长、8722太阳集团副校长、中国政治学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副会长、全国行政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政治管理类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顾问、美国哈佛大学及内布拉斯加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顾问,等等。此外,夏老还在国内外获得众多奖项。尽管拥有诸多桂冠和光环,但夏老都淡然谦和面对。他依旧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亲和对待每一位师生,保持每天的学习和研究。一直到百岁高龄,夏老仍在带博士生,在家中给学生们开题授课。

如今超百岁老人夏老,是8722太阳集团的宝贝财富和精神力量,他仍坚持尽可能参加太阳集团tyc8722的开学师生见面及毕业典礼等活动。最让人感动和难忘的是参与8722太阳集团的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当夏老双手高擎5千克重的权杖,迈着坚定而沉着的步伐庄严入场时,全体师生恭然肃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多少年轻的学子止不住地热泪盈眶,场景感人令人动容。
听说家乡来人访问,夏老跟子女说,我要请他们午餐!当我们把1997年高邮首届邮文化节宣传纪念画册送到他手中时,他饶有兴致地仔细翻看,忽然,开心地大笑起来,像孩子发现宝贝似的,指着画册,抬头望着众人说:“你们看,文游台、文游台!1997年,全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盂城驿亮相时,高邮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全国性活动——邮文化节。”这文化节宣传纪念画册,既有当时的新貌,也有夏老熟悉的旧颜。
1987年11月,夏老应江苏省人事厅邀请到南京讲学,顺访高邮。为高邮县级机关干部作了行政管理的专题报告后,游览过文游台,虽然已过了36年,但家乡文脉之地已经镌刻在他的脑海。接着,他又指着画册,向大家介绍了高邮东塔(净土寺塔)、西塔(镇国寺塔)。大女儿夏纪梅看到父亲这样开心,赶紧用手机录像。她说,父亲写完《百年寻梦从头说》后,好久不谈往事了,今天真的开心,你们带的礼物太好了。
这些年来,夏书章出版的译作、教材和主编的学术著作等有百余种,发表专题文章500多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出版的《夏书章自选集》和2016年出版的《论实干兴邦》,两书合计70多万字,都是夏老用钢笔“爬方格”完成的。
人的一生有两种情感,始终默默陪伴,一种是初心,另外一种就是乡愁。2020年1月20日,夏老101岁生日当天,高邮高新区举行了“夏书章书房”揭牌仪式,夏老亲自挑选一些自己的著作,捐赠给书房; 2021年春节期间,夏老在家乡设立了夏书章奖教助学基金。

夏老的侄外孙、我小学的老师王军曾送我一本书《夏书章口述史》,我迫不及待地用一天时间全部读完,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往事,让我对夏老的仰望中,更生出无限崇敬。想起夏老,我的思绪中常常浮现的是炮火纷飞下奔跑的瘦弱背影,狭小书房里昏暗灯光下戴着老花镜的孜孜不倦。
长子夏纪真,无损检测专家
夏老的长子夏纪真,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无损检测专业技术“四小龙”之一,在国家高科技领域的无损检测技术事业中从事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作、教学和著书工作,1992年10月与夏老同批获得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夏纪真教授说,他一直以父亲为榜样,父亲的严格要求也一直鞭策着他。他12岁就开始独立生活,那时他在广东广雅中学读书,是住校生,周末回家。后来参加了学校的跳伞俱乐部,节假日都要参加跳伞训练,基本回不了家。只是在没有生活费的时候,他才会想办法回家。为此,母亲佯嗔说:“家是你的银行和旅馆了。”
高考那年,坐落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俗称哈军工)到广州招生,夏纪真被哈军工提前录取了。父亲知道后说,这是所好学校,好男儿志在四方。就这样,18岁的夏纪真到了哈尔滨,开始了军事化学习生活。因为少儿时就参加航空跳伞俱乐部的严格训练,他很快适应了哈军工的新环境。哈军工的新生入校不久就要先分配到部队,适应军事化管理,这就是哈军工的“先当军人后做学生”。
夏纪真和同学们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野战军备战师,离中苏边境不远。因为时局的变化,半年后,他又被派到黑龙江绥化地区。他与同学们一起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拉犁、挑水、刨粪、耕田等什么农活都干。在农村吃百家饭,土豆当主食,有根大葱和辣酱也不错,吃到小米和粘豆包就算改善了伙食。
那段岁月里,最难忘的是8个月没有澡洗。那时,当地农民一辈子就洗三次澡,出生、结婚和死亡。那里没有理发店,同学间相互剪发,有一次,他为当地农民理发,剪着剪着剃头推子嘎嘣嘎嘣响,那位农民头上虱子太多,剪到虱子了。夏纪真住的地方跳蚤也多,浑身痒的睡不着,后来想了个办法,把身上抓出血,用碘酒一涂,痛辣辣地睡觉。因为皮肤反复被抓破,身上留下的疤痕,很多年后才慢慢淡化。
经过部队和地方的实践磨炼后,夏纪真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四年后,夏纪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云贵高原海拔1300多米的军工大三线基地工作,从事锻造、电器、电子仪表、理化测试、无损检测等多种技术工作,一干就是18年。
在航天工程科学家钱学森的建议下,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于1982年正式开设了无损检测本科专业,这是国内第一家开设的无损检测本科专业,但缺少师资,业内专家推荐了夏纪真。他所在的军工保密单位也需要人才,坚持不放,可未来的航空事业更需要人才,学院找到了航空工业部。于是,根据组织的协调,夏纪真在1987年被调入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无损检测专业教研室,与父母一样,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
在教学中,夏纪真注重引导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学会研究和创新。新的岗位,让夏纪真在理论和实践中自由飞翔,新发现、新成果不断,科研开发成效突出。他研究制定出三个国家航空工业部标准,并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航空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以及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工业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出版专著13本,国内外发表论文30多篇,译文20多篇; 1991年获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2年10月获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获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终身成就奖和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高山仰止奖。
40多年的磨砺和探索,夏纪真成为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著名无损检测专家、检测技术高级工程师,特别是在超声波检测技术方面有较高造诣。什么是无损检测?夏纪真生动解释说,比如飞机起飞前,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发动机是否正常?叶片有没有裂痕?涡轮里有没有杂物等等,这都需要把隐患检测出来,方法是用超声波、内窥镜、X射线等方式进行无损检测。有些企业如果无损检测工作不到位,一旦出事,就是无数生命的代价和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损失。
夏纪真说,最难忘的是大家庭浓浓的学习氛围和轻松的娱乐活动。比如家庭音乐会、猜字谜、围棋、棋牌赛、绕口令等,让物质贫乏的岁月多了很多乐趣。有次停电,父亲就跟子女们玩英语接龙游戏,看谁单词接的快,输了几回后,夏纪真找到了“诀窍”,他用航空技术里的专业单词来接龙,让曾留学美国的父亲和8722太阳集团外语系教授的母亲,刮目相看,打了平手。
今年5月中旬,夏纪真教授终于踏上每次在履历上填写的籍贯“高邮”。他笑说自己1947年到过高邮送桥镇。原来,父亲夏书章从美国回国后第一站到了坐落在徐州的江苏学院,1947年年初,父亲利用寒假,带着怀孕的妻子到送桥看望老母亲,夏纪真在母亲肚里回的送桥。
在高邮的这段时间,夏纪真受父亲委托拜访了高邮市第一小学,高邮市城北小学和送桥小学。夏纪真感慨地说,没想到高邮城区和送桥现代化气息这样浓厚,城市和镇区环境那么美,真想带父亲再回一次老家高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