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校友涂子沛:数字时代需要“第二大脑”
从《大数据》《数据之巅》到《数文明》《数商》,再到最近出版的《第二大脑》,涂子沛学长的思考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从政府治理到个体发展,从工具应用到发展变革,多年来持续、深度观察和反思技术的演变发展以及数字时代对政府治理和人类发展的影响。这些作品销售超百万册,被翻译成为英语、意大利语、俄语等并在全球发售成为该领域的畅销书,对理论研究者和实务管理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涂子沛学长的新书《第二大脑》正式出版,书中的观点再次引发关注和热议。

与此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带来了新的工具,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需要,学院通过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治理数据分析大赛和“数据分析训练营”帮助同学们掌握大数据分析工具,借助“问数湾区”等系列讲座提升同学们对前沿技术在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中应用的理解与认知,依托8722太阳集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创新联合实验室来培养交叉应用人才等。这些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也在不断优化完善。
为此,太阳集团tyc8722公共管理学系主任、8722太阳集团数字治理研究中心负责人郑跃平副教授对涂子沛学长进行专访,以期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和背后的故事,以及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建议。
涂子沛与《第二大脑》
涂子沛
江西吉安人
大数据思想家
科技作家
太阳集团tyc8722校友
2002级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

在中美两国上市科技公司、创业公司、政府拥有近 30 年的职业经历,著有《大数据》《数据之巅》《数文明》《数商》《给孩子讲大数据》《给孩子讲人工智能》等作品,多次入选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推荐图书,总销量已逾一百万册。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印地语、俄语等语言出版。
《第二大脑》

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元宇宙呼啸而来。数字时代涌现的技术革新大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今,互联网已经取代了书本和课堂,成为现代人的知识来源。面对海量信息,以及互联网固有的延异属性,现代人必须建设一个更先进的工具和方法来管理知识、处理信息。大数据先锋思想家、科技作家涂子沛通过个人经历、经验和敏锐的判断,站在科技和时代的前沿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第二大脑。
第二大脑是在个人和互联网之间出现的一个新工具。它不仅是我们生物大脑的数字复制体、外挂大脑,可以随时记录、存储和查找,它还是人类生物大脑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可以对我们的记录不断地进行动态整合和分析,借助算法的灵性,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创建有价值的连接,推动第一大脑产生新的创意。
《第二大脑:脑机协作如何改变个人发展和家族传承》这本书不仅仅介绍理念,还阐述了建设第二大脑的方法、步骤和未来展望——这是一套崭新的脑机协作信息整理大法,也是一套洞察自我、开拓成功人生的独特方法。这套方法将打破你的认知边界和思维极限,也能帮助那些正在信息过载的海洋当中不断挣扎的人。此外,作者还从数据遗产的角度,探讨第二大脑作为个人遗产如何不断被传承和优化,惠及百代后世,成为一个家族的优势。
我们会度过怎样的一生,取决于我们一生能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拥有和掌握第二大脑及其使用方法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必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产生源源不断的新创意,在数字时代成就自我,取得成功。
郑跃平对话涂子沛
郑跃平 : 这本新书《第二大脑》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构思出来的,想引导读者关心的关键问题以及传递给读者的关键信息有哪些?
涂子沛 : 一个大的背景就是很多人深刻感受到的一个时代痛点: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今天已经是一个彻底的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把抖音、微博、微信、YouTube、推特等新媒体平台带进了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一方面,我们生怕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这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紧张、焦虑和困惑;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已经拥有的信息却常常没有得到有效地使用、甚至不知道如何去有效地使用。简单的概括:今天的年轻人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变得更加高效、富有创造力!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进步,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我想用《第二大脑》这本书给大家提供一个我个人验证过的解决方案。
写作过程中,有两件事给过我触动。第一件事是2021年我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演讲,在和他们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一致认为“读书改变命运”这一经典名言,已不适用于今天的年轻一代——因为每个人都有读不完的书、看不完的信息,那什么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我想来想去,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年轻人必须通过“读书方法”来改变命运。我们必须要有“智能化”的新方法。这本书就是讲这个新方法。我用手把手的方式,在书里讲解了一个新的方法和工具。
第二件事,我曾经问我上高中的女儿,如果你想爸爸帮助你解决一个问题,只能是一个问题,那这个问题是什么?我女儿想了几天,然后认真地对我说,问题是如何才能变得更加高效和富有创造力?
这两件事让我意识到,我正在关注的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福祉,尤其关系到一个年轻人在数字时代如何成长。这本书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时代痛点、效率、创新、改变以及智能化新工具。
郑跃平 : 从十年前您写《大数据》到最新的《第二大脑》,在您看来,数字技术出现了哪些结构性和深层次的变化,又将对社会发展和政府治理带来哪些影响?
涂子沛 : 要说结构性和深层次的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实现机器对自然语言的理解、生成和对话,这对于人机交互、智能客服、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是基于大规模的数据训练,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具备强大的模式识别和预测能力,为人类的决策和判断提供支持。这两点的叠加,一定程度标志现在已经出现了真正能够替代人类思考、帮助人类创新的技术。
我认为会出现更多的智能交互平台,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平台,政府的部门还可能为民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教育和医疗部门,可以通过分析单个个体的语言和行为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定制化的建议,这是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此外,数据驱动决策会更加普及,我们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这预示着未来数字技术将会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并且数据驱动的决策将会成为主流,包括政府治理。
郑跃平 : 与《大数据》《数据之巅》等关注数字时代的政府治理能力建设不同,这本书更关注个体的数字能力,借助数字技术和工具打造“第二大脑”,提升数字时代的个体能力并更好地回应时代需要。在您看来,个体构建“第二大脑”的关键是什么,需要哪些能力?
涂子沛 : 第二大脑首先是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数字记忆库。也就是要通过上面提及的一套方法,把你的所思、所想、所读、所见,全部都用数字化的方法记录下来,这个数字记录体、或者说记忆体就是你的第二大脑,互联网上的数据人皆可用的是公共大数据,而第二大脑则是你的私域大数据。所以第一个能力是记录的能力。
第二个能力是组织关联的能力,我们要把所有的信息在第二大脑当中构建成一个类似反射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这样的层级结构,再通过分类和聚类的方法形成一个网状、立体的多维结构。当我们后续检索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相关的信息组合起来,就像旋转“魔方”一样快速组合成不同的花色,契合不同场景下的需要。
第三是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我们要使用一些类似于ChatGPT的人工智能算法,例如我会把我第二大脑中的信息手动“喂”给 ChatGPT,让ChatGPT来补充、完善、评价这条信息。然后我再把它补充、评价当中有价值的部分返回到第二大脑,从而丰富我第二大脑当中的内容。这就涉及到你会不会使用人工智能,懂不懂得脑机未来肯定有可能,让ChatGPT这样的算法直接接入第二大脑,当你问出问题,第二大脑可以自动为我们产生一个属于你的个性化的、人格化的答案。未来算法会有很多,而且很便宜,回到第一点,私域大数据、有没有个人的第二大脑才是关键。
郑跃平 :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大学教育和学生培养也产生着一系列的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随着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和思路也需要不断优化,以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和契合社会发展需要。在您看来,当前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和人才培养需要做哪些调整和优化?
涂子沛 : 先和大家分享两个“一半”的数据:一是麻省理工学院现在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毕业时获得的是和计算机科学或者工程相关的学位;二是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有一半的课程都和数据分析相关。
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看,我认为人类的文明正在由原来的以文字为中心的文明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的文明。我也看到,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在改变人文、艺术和社科领域。现在很多艺术家,都开始学习数字技术、用数字化的方法创作。由于可以分析的数据越来越多,很多传统的社会学科,也在出现越来越浓重的科学色彩。何谓科学,就是要以量化、分析、数据为中心。未来数据科学会成为一切学科的工具。所以我主张现在的大学应该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数据科学、信息技术原理的课程内容比重,甚至比例增加到一半都是可以讨论的。现在学院牵头举办多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治理数据分析大赛,以及依托8722太阳集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创新联合实验室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等,都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探索,要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
ChatGPT的出现,标志着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真正能够替代人类思考、帮助人类创新的技术,这一波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将非常明显,你先看需求侧,未来AI会替代大量的初级工作岗位,这意味着,企业招聘新手的概率和意愿会大幅降低,而学校培养学生的理念如果跟不上AI的发展,就会和社会的主体需求脱节。供给侧来说,没有教育机构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进行不厌其烦的反复细致讲解,但人工智能可以有所作为,可以给每个学生讲解,未来会出现更多的和人工智能应用相关的教育产品。换句话说,未来依赖人工智能开展自学、终身学习会成为一个主流,我们应该尽早尽快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脑机协作的基本技能教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在传统的课堂之外可以找到第二个老师。
郑跃平 : 作为中大太阳集团tyc8722的杰出校友和学长,作为大数据领域的思想家和科技作家,您对学弟学妹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如何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有哪些建议和寄语?
涂子沛 : 我希望年轻的学弟学妹首先要有拥抱新技术的姿态。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GPT-4这样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还会更加强大和智能,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任务,这将使得现有的一些传统工作方式和方法变得过时。很多媒体在传播替代论、即宣传人和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这给大家带来焦虑、威胁和恐惧感。我反对这种单一维度的说法,大家没必要为新生事物感到焦虑,相反我们要拥抱、推动这种新的技术,主动去研究、发掘新的应用场景,我们要相信它是来助力人的、不是来替代人的,未来一定是不确定的,我们的内心应该永葆一份对光明未来和快乐生活的定力。
同时,对标人工智能新时代,以打造人的优势来为未来做准备。可以肯定,以前的一些优势,例如背诵、刷题、读死书将不再能打造一个人的竞争力。从使用GPT的过程我发现,一个人要善于提问,善于编辑整合,所以批判性思维还是非常重要的,堪称核心;还有,虽然人人都可以写出一篇文通字顺的好文章,但未来人们会注重文章背后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就是他的底色,是难以隐藏和改变的,价值观会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我们要自己去建设符合现代文明的三观。此外,我们需要更加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我们需要对一个环境的变化能快速适应的人,还要有人性化的技能,懂得交流和演讲的人,未来面试、面谈可能会取代一些考试,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简单说,要有情商,人要更像人,这将使我们能够与机器相比而言具有更多的优势。
此外,培养新技能。不要受限于自己的专业,每个人都要去学习了解一些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要去学习一些数据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脑机协作的最新知识和技能,至少明白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是怎么做的,未来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第二大脑,我希望太阳集团tyc8722的学弟学妹能够先行一步。也希望学院通过举办前沿讲座、课程和活动等,提升学弟学妹对新技术的认知和使用能力,助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初审:郑健坚
审核:王晓茵
审核发布:罗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