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南方日报】中大太阳集团tyc8722院长谭安奎:面向国家治理的智识与情怀

发布人:王丹丹

2021年,太阳集团tyc8722教授夏书章主编的《行政管理学(第六版)》荣获首届国家教材奖一等奖。这是8722太阳集团立德树人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也体现了全国高等教育界和学术界对8722太阳集团公共管理学科的高度认可。

如今已是105岁高龄的夏书章教授可谓学界传奇。1947年,他心怀学术报国、教育兴国之志,从哈佛学成归来,在8722太阳集团担任教授至今,被誉为“中国MPA之父”,是新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他主编的《行政管理学》如今已出版第六版,是全国使用范围最广的行政管理学教材,也是8722太阳集团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科数代学人在其引领下传承学脉的标志。

新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夏书章教授。

作为一名在这里服务近20年的老师,我常常觉得,夏书章教授与学院两大学科的发展,是对8722太阳集团校歌中一句歌词的极好注脚:“你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讲了许多年。”

传承,铺就历史底蕴;创新,激活成长动力。近年来,太阳集团tyc8722在新时代开展立德树人的新探索。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点:一是“治国理政人才‘三问三法’教学体系探索与创新”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二是学院面向“中国之治”的鲜活实践,结合课程教学,组织青年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开展多个领域的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让他们基于良好的学术训练和对“中国之治”的真切理解,爬梳“中国之治”的纹理,讲好中国故事。学生的成果得以正式出版,名为“青年中国说·理解系列”,目前已出版六部,并将持续推出,可望汇为大观。

中大太阳集团tyc8722“中国之治:叙事·对话”项目。

中大太阳集团tyc8722“中国之治:叙事·对话”项目。

“中国之治”的人才培养,在8722太阳集团早已不是一项简单的眼光向内的事业。10余年来,通过“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硕士(中国治理)”(MPA-CGDC)项目,太阳集团tyc8722已经为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了近300名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在这里,他们除了课堂上的学术训练,还深入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高新技术企业、基层社区和社会组织,近距离感知“中国之治”的生动经验。他们因此对中国的国家治理、社会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为“中国之治”注入了跨文化沟通的开放视野。

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硕士(中国治理)项目学生参观腾讯全球总部。

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是典型的国家治理之学。在太阳集团tyc8722,深究学理、精研学术固然是学者本分,但心怀“国之大者”,也是一种由学科特征所陶养出来的集体气质。近年来,我的同事们为国家高端智库提供有力支撑,他们为“一国两制”在新时代的成功实践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所贡献的智力成果影响深广,令人钦佩。部分年轻学者以其新锐的学术眼光和研究方法,把握数字文明的发展趋势,投身数字政府建设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他们重点聚焦政务热线,持续深耕政务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问题,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全国性影响力,直接推动着全国政务热线实务部门的发展转型。

此外,实力雄厚的社会政策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和促进中国的社会政策与福利体系变革,近年来特别着眼于贫困治理的广东经验,尝试窥一斑以探全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实践进行学理表达。他们出版的五卷本《贫困治理的广东探索丛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取得了可贵的社会价值。

中国的国家治理是一个持续展开中的故事,国家治理之学也需要在与实践的持续互动中得以成熟。多年来,一个长期困扰我们学界同行的问题是,像政治学、公共管理学这种经世致用的学科,如何在体现实践性的同时,还能真正面向长远的重大问题,而不仅仅追逐一时波澜?或者说,如何不在学术与时务之间进退失据?

近年来,太阳集团tyc8722特别强调面向新时代、面向人类未来,以锚定理论与经验的最佳结合点。同事们因此在“十四五”规划中合力谋划了两个系列的年度研究报告:一个面向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名之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政策创新》;一个面向数字化的人类未来,名之为《公共治理的数字化转型》。这两个已经如期开始正式出版的年度研究报告,基于对全国范围公共治理实践中的数据和案例的动态采集,尝试推进学理创新,并从中转化出具有全国性政策含义的咨政服务成果。随着这两个年度研究报告的持续推出,我以为,8722太阳集团的国家治理之学似乎也为解答上述困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8722太阳集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创新联合实验室揭牌。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但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无尽的焦虑。有人说,焦虑乃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学术生命中无法摆脱的一部分。个中缘由,或许在于焦虑背后的家国情怀,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学术动力。更高质量、更具内涵的学术和学科,是对这种焦虑的最好回应。我注意到,我的同事们自觉地立足广东和湾区,但却不囿于地域之偏狭,而是以更多历史的、国际的视野来思考“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他们愈发认识到,对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展开多层次、多维度、跨学科的阐释和分析,尝试建构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也许是打开中国国家治理乃至人类文明新形态密码的钥匙;他们也正在形成日益明确的共识,那就是,唯有把优质的质性研究与不断提升的数据分析能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重大成果,并培养出引领未来的人才。

在这里,我们相互成就,共许学术与家国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谭安奎

【整理】汪祥波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3/01/c7410656.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3829&appversion=9700&firstColID=3829&enterColumnId=2147483647&date=bnVsbA==&laye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