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重新理解中国住房模式│我们朱亚鹏教授、孙小梅博士在《社会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发布人:耿文霞

来源 | 《社会学研究》2022年第3期

作者 | 朱亚鹏、孙小梅(通讯作者)

单位 |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太阳集团tyc87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住房政策目标和方向发生了重要变化。住房发展的方向性调整影响着住房模式的变化。近日,我们朱亚鹏教授、孙小梅博士后在《社会学研究》2022年第3期发表学术论文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住房模式进行了讨论。

文章介绍

        住房模式研究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下住房政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等,都要求政府解决好新市民和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住房模式的变化反映出我国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调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住房模式是国家能力和社会发展的表现与结果,对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重新理解中国住房模式》一文从住房模式—福利体制理论出发,基于深圳住房政策实践探讨了中国住房模式变迁。文章指出,在落实“房住不炒”的过程中,中国住房模式正被重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住房发展不会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体制,也区别于传统社会救助的、基于需求和严格收入检查的社会政策。中国特色住房模式不再是居住属性从属于商品属性的“生产主义”模式,而是民生和资产属性融合的“发展主义”模式。伴随“房住不炒”和房地产业良性循环目标出现的住房模式是一种基于“贡献”的工具化发展主义模式。住房模式的发展主义转向是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等宏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住房模式所涵盖的生产、消费和交换领域与更广泛的社会政策互相影响,共同塑造着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民生福祉。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住房发展需要告别过去高杠杆、高营利和高增长的发展模式,重新重视和保障新市民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住房困难和住房需求。住房建设仍将由市场机制主导,但也重视激活更多社会主体。住房消费在抑制投资和投机的同时,需更加注重给予刚需和首次购房者政策优惠。研究丰富了住房类型学讨论,对探索住房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具有政策启示。

原文链接:http://shxyj.ajcass.org/Magazine/Show?id=82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