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 “中国之治:叙事-对话”第一期成功举办
太阳集团tyc8722长期坚持“善政天下、良治中国”的立院宗旨,致力于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实践动力与理论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在建院二十周年之际,我们谋划开展“中国之治:叙事-对话”项目,旨在通过分享治理一线领导者的精彩故事,以及充分的现场互动和对话,让师生对“中国之治”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取理论创新的灵感。
2021年5月9日,“中国之治:叙事-对话”第一期于我们D113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到广州市黄埔区龙湖街党工委书记姚锦全作为主讲嘉宾,太阳集团tyc8722练宏老师与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兵老师作为对话嘉宾。双方围绕“旧改”提速故事展开交流。谭安奎院长、刘泽炀书记、叶林副院长、谭英耀副书记、朱亚鹏老师、王清老师、郑跃平老师、多位权威媒体代表、院内外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本场活动由练宏老师主持。

活动开始前,谭安奎院长作开场致辞。他表示,推动“中国之治:叙事-对话”项目,意在化解国家治理领域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焦虑。一方面,从“中国之治”的实践和智慧出发,通过治理之学与治理实践良性互动,寻求可以有效解释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新知识、新理论,并探索其普遍化的空间;另一方面,本项目是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一种尝试,希望让学生通过分享真实的治理故事,体验真实世界的领导力、公共精神和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强化理论探究的动力,从而实现问德、问政、问学的目标。谭院长指出,该项目明确定位为“叙事”与“对话”,希望一线治理者能够既分享实践中的成功、智慧,也坦陈其挫折、遗憾,讲述更饱满、更有未来启发性的故事;同时希望师生与讲者积极互动,真正做到“听人讲述中国里的故事,共同解析故事里的中国”。

随后,嘉宾演讲正式开始。姚锦全书记诠释了“旧改”(即“三旧改造”)的具体含义,并点明这一概念产生与发展的综合过程。姚书记从转业后亲身接触“旧改”的经历谈起,结合自身在萝岗区、黄埔区等地的治理经验,描述了“旧改”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起因及公平处理的对策,也对开发商等行为主体在旧改过程中的角色及作用给出解释。姚书记强调,“旧改”是一个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的过程,需要治理者同时注重改造效率与公平公正,在保证群众利益的基础上,考虑方案规定的限定范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现实困境与法律底线。姚书记的演讲包含大量丰富的真实事例,让在场师生对“旧改”的过程有了更直观、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在嘉宾对话环节,管兵老师与练宏老师就广州与其他城市的旧村改造模式异同、政府的投入与介入变化,以及“钉子户”诉求的具体考量与处理方式等要点提出问题,姚书记结合自身的一线治理经验与具体案例,对于群众在“旧改”过程中的诉求、利益与公平考量作出深刻分析,对话过程详细生动,为在场师生提供了详细的经验案例,进一步加深了参与者对“旧改”推进实况的了解与把握。

同学们也纷纷积极参与提问,同学们针对村改过程中的用地状况、拆迁的“可持续性”、疫情期间“旧改”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旧改”中为何先啃“硬骨头”提出问题。姚书记结合黄埔区的实际治理经验,以诙谐幽默的口吻逐一进行解答,并强调了“旧改”过程中,一线治理者承担的责任很大,需要干部把握底线与原则,坚持廉洁作风,不惧挑战,在外部冲击下保持工作的坚韧。姚书记的回答详细展示出我国公共事务治理中一线领导者的工作风采,让全体师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之治”的魅力所在。

活动最后,刘泽炀书记为姚锦全书记颁发了活动纪念牌。练宏老师代表参与师生向姚书记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呼吁同学们更多了解政府的真实运作,结合本次活动的收获,敏锐地寻找新的研究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开展,广大师生认识到基层治理中“创新”与“守则”之间的平衡,从故事的分享与对话的进行中感悟到基层治理者如何策划和推动有效的治理,加深本学科对于人才培养的实际追求,在“问德”、“问政”、“问学”的发展中更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