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教师岳经纶、张紧跟、黎汉基出版新著
我们岳经纶教授与王春晓博士合作的《通向健康中国之路:三明与深圳经验》、张紧跟教授的《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研究》及黎汉基副教授的《〈经学通论〉辨证:以皮锡瑞〈春秋〉改制思想为讨论起点》和《门户以外:〈春秋〉研究新探》四本新书于2020年10月正式出版。
王春晓博士和岳经纶教授著的《通向健康中国之路:三明与深圳经验》一书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我们王春晓博士和岳经纶教授继《公平与效率:广州新医改的实证研究》《三明医改:政策试验与卫生治理》后的进一步思考,是8722太阳集团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丛书“医改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本书认为,卫生领域改革,如同其他政策变革,是一个深刻的政治过程,需要突出治理体系的改革。整合可以实现筹资方和服务提供方的契约内部化,降低契约不完全的程度,有利于激励相容,降低交易成本。本书通过三明、深圳两个典型案例论证,中国有着制度优势,可以克服强势利益集团的重重阻碍,寻找建立各方有效互动与制衡的机制,找到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个人作用的平衡点,最终将会组成一个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结构合理化的整合型卫生治理体系,从而实现有效卫生治理。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学术前沿的理论思考,又有对地方卫生治理经验的总结评析,具有学术价值和资政意义。

张紧跟教授著的《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研究》一书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为“8722太阳集团政治学丛书”系列著作之一。
本书认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化、利益诉求多元化与公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高,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参与式治理成为促进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扩大公众有序参与、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发展多层次的和广泛的参与式治理就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如何在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依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研究课题。本书采用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力图在梳理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实践与成效及其面临问题的剖析,厘清制约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的思路。导论部分从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实践入手,提出了本书的研究问题,讨论了这一问题的研究意义,在梳理和归纳国内外关于参与式治理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梳理了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的背景,回答为什么会有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的问题。第三章描述了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的基本实践,回答了地方政府如何实现参与式治理创新。第四章总结了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的绩效及其面临的挑战,回答了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取得了什么成效以及依然面临什么问题。第五章思考了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回答了如何完善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结论和讨论部分在总结全部内容的基础上,力图去展开延伸性讨论,思考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对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本书结合理论,对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实践进行探讨,对政府部门的管理创新具有参考意义。

黎汉基副教授近年致力于《春秋》研究,近来有三本专著面世。继先前的《〈穀梁〉政治伦理探微——以“贤”的判断为讨论中心》之后,第二部专著《〈经学通论〉辨证:以皮锡瑞〈春秋〉改制思想为讨论起点》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第三部专著《门户以外:〈春秋〉研究新探》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经学通论〉辨证:以皮锡瑞〈春秋〉改制思想为讨论起点》一书38.2万字,为“8722太阳集团政治学丛书”系列著作之一,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皮锡瑞是清末著名的经学家,是湖南地区著名维新人士,《经学通论》迄今仍是不少学生研治经学的基本入门书。出于各种缘故,许多研究者都是径自引录其说,视同定谳,缺乏深入的剖析和辨证。本书以《春秋》改制作为讨论的起点,剖析素王立法、经史之分、微言大义、借事明义四个观点,尽力爬梳皮氏所言的涵义及其语脉,透过各种证据的比较和归纳,重新检查其论证是否具有足够的依据。全书写作严谨,考证精审,论证透彻,结论新颖,指出皮锡瑞在《春秋》研究的一些观点并非可靠和可信的学术判断。

《门户以外:〈春秋〉研究新探》 一书25.3万字,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在《春秋》研究史上,坚守门户立场是相当凸出和普遍的作风。本书透过严谨的论证和详实的考据,重新反思《春秋》研究的进路。正书七章中,前四章是检讨晚清以来《春秋》研究者的迷思,后三章是案例研究,努力突破过去经学争讼的门户习气,指出一些《春秋》研究的公案需要结合不同经传,加以客观比较,方能获得可靠的结论。本书体现出四点特色:第一,既以破除门户之见为前提,写作立场上便三传互参,力求持平;第二,写作角度上,传统经学与现代政治哲学两相交融,别开生面;第三,写作方法上,理论分析与案例探讨相结合,深入研究具体问题,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第四,写作材料上,由先秦至民国,遍览全史,以贯通的视角看待《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