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Exploring Citizenship in China: Issues and Practices工作坊顺利举行

发布人:太阳集团tyc8722

        2015年10月30日,由太阳集团tyc8722政治学系举办的“Exploring Citizenship in China: Issues and Practices”工作坊在梁銶琚堂第二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工作坊由郭忠华教授发起和组织,邀请了来自英国、美国和中国香港以及内地的多名学者参与。本次工作坊为全英工作坊,分四个主题进行,参与者从“公民教育”、“农民/农民工公民身份”、“香港公民身份”、“公民身份的前沿”等不同角度切入,对公民身份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度探讨。

      在“探索‘好公民’的形成”主题演讲中,来自英国埃萨克斯大学的Yasemin Soysal教授对中日两国的中学课程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比较。Soysal教授认为东亚与欧洲非常不同,国家之间的界限似乎更被看重,由此她提出问题:东亚国家之间在公民教育方面是否会存在更加显著的差异?通过对日本从1969年到2008年的公民教育课程与中国2011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进行对比,她发现,中日两国所构建的“理想公民”(ideal citizen)理念更多是一致性,而非原先所假设的差异性。这种“趋同”的原因在于两国在政治、文化和国际参与方面的高度相似性,以及两者对于人类文明的共同理解。人们通常关注的对于历史、民主化等话题的政治性争论,虽然的确存在于学校课程中,但由于用语的高度标准化和抽象化,以及学校教育对考试的强调等原因,这些历史和政治争论在课程中被大幅度地缓和或者重新组织,从而未对两国的“好公民”理念带来明显差异。

       第二部分的主题为“探索中国农民/农民工公民身份”。美国肯塔基大学的徐法寅博士通过对三个城市五个行业中的农民工进行大规模调研,测量农民工自身的生活境况与公民身份制度之间的关系。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对自身在乡村、城市和国家不同层面的身份认知反映出他们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希望和争取全面的城市公民身份。徐博士的解释是中国“公民身份”被商品化了,是被作为一种奖励而不是赋予的权利,同时农民工本身出于市场逻辑接受了在城市中部分的、消极的公民权利,并且与其在乡村的全面公民身份之间进行权衡。

       我们郭忠华教授关注的也是农民工群体。他首先从总体上描述了中国公民身份的制度框架,根据中国与外国、城市与乡村、族际关系以及内地与港澳而区分出中国公民身份的不同形态。在此基础上,郭忠华教授以城市与乡村这一线索作为主题,选取东莞市从2010年开始的积分入户制作为分析案例,全面展示了农民工群体可能获得公民身份的途径和具体权利的各项标准。他在调查中发现,事实上真正受益者只是农民工群体中很少一部分的精英,即较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较为富有和专业化的人才。但是,通过将积分制用于入学、入医、优秀人才发展等领域,农民工群体在特定领域获得了某些权利补偿。但是,他的调查还发现,由于城市空间形态、经济形态、人口形态等的影响,新入户居民与老居民之间还产生出新的二元化差异。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Sophia Woodman教授对天津市四个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居/村委会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提出了“社会化的治理”,即一种以社会联系为基础整合地方公民身份的新模式。国家的项目计划在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实践。在一个社区中,居委会等集体性的机构由国家设立,但是人们与机构之间的道德和感情联系却成为使这些机构运转起来的社会网络基础。但在另一个发展旅游业的村子里,村委会同时也是“旅游公司”,建立起了一个部分人暴富却缺乏对贫穷者福利的模范村。Woodman教授的结论是,相较于南方一些年轻社工为主的社区治理模式,在天津的社区中,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规则界限较为模糊,而且地方性公民身份建立在道德秩序基础上,通过与国家的联系而得到增强。当然,这种社区治理模式并不完美,仍然存在批评和抵抗的空间。

        工作坊的第三个主题为“在新领域中探讨公民身份”。8722太阳集团社会学系的方芗博士和丁瑜博士分别就民用核能的风险治理以及珠三角地区的性工作者进行研究。自2009年福岛核泄漏开始,核能问题在中国公民之中愈益受到关注,于是方芗博士从几个不同的案例出发,考察了公民对民用核能设施的风险问题不断提升的意识和态度。丁瑜博士对珠三角地区的性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提出“性资本”这一概念,认为性工作者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通过积累“性资本”来改善自身境遇。此外,我们的罗斯琦博士就“工业公民身份”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探讨在马歇尔及其后的研究中工业公民身份概念经历了哪些变迁,尤其是和今天中国在劳工研究中广泛使用的“集体劳动权利”之间存在何种区别和联系。

       在第四个“香港公民身份研究”专题中,我们夏瑛副教授和香港教育学院的李惠博士分别从社会运动和公民教育角度切入,对香港的公民身份认同进行探讨。夏瑛副教授批判了从国家的单一视角看公民身份的传统认知,她以香港2009年发生的反高铁运动为例,认为以此为转折点,以往主导香港人的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正在向一种新的社群主义公民身份模式。消极、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传统理念开始转变为对共同体和参与的强调。相映成趣的是,李惠博士的研究则展示了香港具有民主和威权的混合型政体,或者说“有瑕疵的民主” (flawed democracy)模式。李博士选取两个具有不同政治倾向的学校作为案例,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比较在其课程中的“好公民”理念。虽然自2000年以后政府不再支持民主文明教育的课程,而是增加了国家和道德教育,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仍然选择使用1996年版更为亲民主的教育指南。从这一研究来看,香港的混合型政体仍将继续。

       总体而言,本次工作坊汇集了来自全球多个学科领域的数名学者,就中国公民身份的传统或者新兴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在一整天的会议中,参与者们跨越语言和地域界限而展开热烈讨论,它对于加强中国公民身份研究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良好的效果。